依达拉奉对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诱导的B16细胞黑色素生成的影响
彭立红;吴泳宣;凌春桃;唐世杰;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3-isobutyl-1-methylxanthine,IBMX)诱导的B16细胞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方法:B16细胞经75μmol/L IBMX处理后,加入浓度分别为0、25、100μmol/L的依达拉奉。共培养72 h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细胞黑色素标志物HMB-45表达变化,NaOH裂解法测定黑色素含量,Western blot分析酪氨酸酶蛋白表达,多巴氧化法检测酪氨酸酶活性。结果:在IBMX诱导下,B16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升高,HMB-45的表达上调,黑色素含量增加(均P<0.05)。加入依达拉奉后,酪氨酸酶活性下降,HMB-45的表达下调,黑色素含量减少,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效应(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IBMX诱导的B16细胞黑色素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酪氨酸酶活性及HMB-45的表达相关。
危重患者中超声引导与解剖定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对比研究
陈吉藩;黄林喜;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与解剖定位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PDT)在危重患者中的并发症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2024年8月期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床边PDT的2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操作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解剖定位组(n=149)和超声引导组(n=92)。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凝血功能、术前血小板水平以及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凝血功能及术前血小板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皮下气肿、气胸、需干预的出血、术中低氧血症、伤口愈合不良及气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超声引导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解剖定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vs. 12.8%,P=0.031)。结论:超声引导下的PDT能够减少总并发症发生率。
青少年抑郁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相关因素分析
和杰;吴夏倩;詹妍妮;杜雪;陈平周;李慧;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患者中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相关因素,以便早期识别NSSI风险,预防其发生。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21年9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98例青少年患者。依据NSS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抑郁伴NSSI组(n=66)和抑郁不伴NSSI组(n=32)。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阳性症状量表、贝克绝望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儿童期创伤量表、NSSI行为评定问卷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青少年抑郁患者NSSI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抑郁伴NSSI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阳性症状量表、贝克绝望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非计划性冲动、行为冲动、认知冲动)、儿童期创伤量表(情感忽视、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得分高于抑郁不伴NSSI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Barratt冲动性量表的行为冲动得分(OR=0.85,95%CI:0.74~0.98)、儿童期创伤量表的情感忽视得分(OR=0.80,95%CI:0.64~0.99)和情感虐待得分(OR=0.74,95%CI:0.56~0.99)是青少年抑郁患者NSSI行为的相关因素。结论:行为冲动、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可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患者的NSSI风险。
1925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
李宇珊;朱彦;贺丽芳;方梓昊;梁娣;林佳佳;李从铸;目的:探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当地乳腺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并接受综合治疗的1 92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确诊年龄将患者分为3个组别:年轻组(≤40岁)、中年组(>40~<60岁)以及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上的差异。结果:1 925例乳腺癌患者的平均确诊年龄53岁,5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比34%。90.0%患者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下。绝经患者中超重肥胖率45.2%。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占比82.8%,T_2期肿瘤最常见。早期乳腺癌(0~Ⅱ期)占比67.0%,但肿瘤侵袭性强,G_3期肿瘤占比57.8%,Ki-67高表达肿瘤占比72.3%。分子分型中Luminal B型最常见,占比48.6%。不同年龄组在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HER-2表达、Ki-67指数、CEA水平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增长,浸润性导管癌比例下降,原位癌等占比上升。年轻组Tis/T_1期及T_3期肿瘤占比高,老年组T_4期肿瘤占比多。年轻组低分化肿瘤比例高,老年组高分化肿瘤比例高。中年组HER-2阳性率高,年轻组高Ki-67指数患者比例高,老年组高CEA水平占比高。结论:本研究人群教育水平偏低、绝经后肥胖及超重比例高,初诊早期肿瘤比例偏低,肿瘤侵袭性强。
双通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效果与经济性分析
林晓琪;陈燕贤;杨文瑶;林芝瑶;目的:评估双通道真空密封引流(dual-channel vacuum sealing drainage,DC-VSD)相较于单通道技术(singlechannel vacuum sealing drainage,SC-VSD)在难愈性创面愈合中的临床效能,重点关注患者满意度、住院成本、住院时间及感染发生率。方法:2023年05月—2024年5月,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80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DC-VSD组和SC-VSD组,每组40例。采用压疮愈合评分(pressure ulcer scale for healing,PUSH)评估术后28 d内创面愈合情况,并收集患者满意度、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感染率等数据。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线特征显示,两组患者基本人口统计数据、创面性质和合并症相似。PUSH评分显示,DC-VSD组与SC-VSD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效应量中等至高。不同时间点PUSH评分变化显著(P<0.001),效应量高效;组别×时间交互作用显著(P=0.007),效应量中等,表明DC-VSD疗效随时间逐渐优于SC-VSD。此外,DC-VSD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2),住院费用更低(P=0.03),住院时间更短(P=0.005),感染发生率降低(P=0.04)。多因素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双通道VSD技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不仅提高创面愈合速度,还提升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细菌感染率,且未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定制化饮食管理软件在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中的研发与应用
陈燕娜;刘智利;谢思斯;陈晓璞;方慈爱;蔡举瑜;目的:研发饮食管理软件,并评估其在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糖控制和饮食知识掌握的影响。方法: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及糖尿病饮食指导,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自行研发的饮食管理软件进行饮食指导。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及住院期间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和血压情况,同时评估患者对饮食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基线资料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糖、血压等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BG、PBG及平均动脉压的改变值在组间比较中无显著差异。然而,试验组在日间PBG均值、日间FBG变异性及日间PBG变异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试验组的饮食知识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自行研发的饮食管理软件在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应用中表现出积极效果,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并提升其对饮食知识的掌握程度。
免疫荧光技术中不同固定方式及渗透时间对人红细胞带3蛋白染色效果的影响
雷佳月;周永银;梁凯楹;刘志鑫;尹珂;林哲绚;目的:探讨免疫荧光技术中不同固定方式及渗透时间对人红细胞带3蛋白染色效果的影响。方法:采集志愿者外周血红细胞,细胞涂片或离心后,使用不同固定剂(甲醇、2%多聚甲醛-0.005%戊二醛固定液)固定,固定后经0.1%Triton X-100渗透1~5 min,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红细胞形态及带3蛋白的定位。结果:红细胞带3蛋白表达于细胞膜。涂片法固定中,红细胞涂片经甲醇固定虽会引起细胞一定程度的收缩,但固定效果较好且细胞损失少;渗透对其形态及带3蛋白定位观察影响不大;而使用2%多聚甲醛-0.005%戊二醛作为固定液固定涂片红细胞后,细胞脱片严重。细胞悬液固定法中,红细胞悬液经2%多聚甲醛-0.005%戊二醛固定,细胞在后续各步离心清洗过程中溶血,损失严重。细胞涂片固定后0.1%Triton X-100渗透1~3 min,观察细胞形态及带3蛋白定位最佳。渗透5 min,红细胞形态改变,胞浆出现荧光染色。结论:外周血红细胞的免疫荧光技术中,采用细胞涂片及甲醇固定1 min,0.1%Triton X-100作用1~3 min可以更好地观察红细胞膜上的带3蛋白。
外倒转术3例并文献复习
赖佳曼;刘琴;陈佩珊;<正>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李女士,31岁,孕前体重指数为25.39 kg/m2。经产妇,因“停经37周+4 d,发现胎位不正半月余”于2024年3月14日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孕妇末次月经为2023年6月25日,孕期定期于外院及本院进行产检。2024年2月15日外院B超提示胎位为臀位,后续多次B超均提示臀位。入院时B超检查显示:胎位骶右横位,胎儿体重约2 700 g,羊水指数78 mm。行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取平卧位,检查发现胎先露为臀,未入盆。经床边B超再次确认胎位为臀位,胎心波动在正常范围内。具体胎位描述为:胎头位于11点钟方向,脊柱位于1~4点钟方向,胎臀位于5~6点钟方向,胎盘位于子宫后壁。
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伴气道狭窄围术期人工气道管理1例
郭哲源;苏泽耿;李林桂;张顺才;许晓玲;尹玉花;徐翔;<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65岁,身高155 cm,体重66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Ⅲ级。因“活动后气促1年”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活动后气促,停止活动后休息可缓解,当时未予以重视。近半年发现颈部肿物生长明显,呼吸困难加重。遂转入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进一步诊治。
耐药支原体合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1例
林宇轩;白师南;符红波;余泽林;洪晓冰;<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7岁,体重18 kg。因“咳嗽4 d,发热3 d”于2023年11月23日入院。患儿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于当地诊所就诊,予口服“药散(具体不详)”后症状无减轻。次日患儿开始出现发热,热峰39.5℃,咳嗽逐渐加重,遂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予口服“阿奇霉素、小儿氨酚黄那敏”及雾化治疗,经治疗后患儿症状无减轻,仍反复发热,因此收治入院。

主编介绍
王嵬,汕头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世界华人医师协会 (WACD) 副会长,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 (FRSM),英国皇家内科医生学会公共卫生学院院士 (FFPH),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 (FRSB),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公共卫生基因组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经济合作组织 (OECD) 公共健康基因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欧洲预防与精准医学协会 (EPMA) 澳大利亚代表,全球健康流行病学工作组 (GHERG) 专家委员会委员,人类糖基组计划 (HGP) 组委会委员。曾任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副校长。他提出“旁中心法则”,糖分子可能是“中心法则”之外的另一生命密码。王教授在全球健康、遗传流行病学和糖基组学领域发表300多篇论文/综述/述评,代表性成果发表在《Lancet》、《Science》、《Nature Genetics》、《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
官方微信
订阅和购买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29